Close
Free HTML5 Bootstrap Template

驿路走笔

上一篇 下一篇

“年味、节味”去哪儿了?

作者:19级建工3班 张龙

每一个新年伊始,人们似乎都会感慨一句:年味越来越淡了!尤其是老一辈的人叹惋传统节日失去了些味道,纷纷追忆从前热闹。

本是团聚的大好时光,新生代们却开始厌倦传统的过年方式。相较于陪着父母走街串巷探访亲朋好友,他们更愿意约上三两好友结伴出游,或者彻夜“开黑”。

一年一度的春节、中秋,现如今已渐渐褪去记忆中那些热闹的、明媚的、令人着迷的色彩,慢慢变成一个个寻常的节日,一段的小长假。但我们还是怀念曾经的年味节味,那些纯粹的、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快乐。因为那才是过年过节的真正意义。机械式地刷着手机,群发着千篇一律的祝福短信不是过节过年的全部。那么,年节味究竟去哪儿了?

许多人将年节味的消失归咎于传统仪式的被忽略,那些仪式,过程,讲究,蕴含着深刻的中华传统文化和习俗,就拿年跟前几天来说就大有讲究: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大年三十儿捏饺儿,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儿!类似的民谚曾经如二十四节气一样成为老一辈人的“过年准则”,在这些准则的操持下,年节热热闹闹的,过年的喜庆就出来了。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流行,这些看似繁锁的讲究却越来越被淡化,新兴的娱乐方式和崛起的餐饮行业在渐渐替代传统的年节方式繁文缛节。

然而,传统仪式依旧年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但它们并不是僵死不变的教条,成为束缚人的“清规戒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些仪式需要在保留自身基本形态的情况下,因时而变,与时俱进。

我们要考虑保留传统节日的仪式感,增加新时代环境下过年的内涵。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同时,精神需求也要增量。

指导老师:侯海燕

责任编辑:徐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