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至今,孕育了很多文化特色,其中家训颇具代表。在中国几乎每家都有自己的成文或者不成文的家训,所以制定家训是中国家庭教育的一大特点。
若从孔夫子庭训儿子孔鲤算起,可谓是源远流长。三国魏稽康、西晋杜预各有《家诫》、南朝梁徐勉也有《诫子书》;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我们不难看出好的家训不仅是先辈们对后代的希望与鞭策,而且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家训的形成与贫富无关,但与德行有关。一个家族的兴盛,离不开引领家族走向成功时所创立的家训。家训形成都会历经一代甚至几代人的积淀和努力,它总结了前世中无数家庭的得与失以及经验,结晶成为独一无二、适合自己家庭的法宝。
我家的家训是:“善良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良好的家训形成并非一朝一夕,需要长期的积淀,在此过程中必须加以严格的教育和反复的训练、以身作则、注重养成。从小父母教育我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说话做事切不可夸大其词。在父母的淳淳教导下“善”的种子缓缓的流进了我的血液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生更发芽。
记得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在我小时候。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父亲和母亲见路边有几个乞讨者,其中有一个躺在地上,似乎还有些残疾。父母不忍心,便从家中带了些吃的和还有热水以及一些御寒的衣服,。讨者接过食物狼吞虎咽地吃着连声感谢,父母则弯下身来,去给那个名残疾者悉心地喂着热水并添加衣物。我躲在母亲身后,有些迷茫地看着这一幕,但第一次感受到给予别人恩惠是如此让人满足。长大后,我渐渐明白那句“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真正内涵。忠厚老实的父母,虽然不擅长说教,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树立了榜样,“善良真诚是为人处事道德根基,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是安身立命之本”。
家是小家,国是大家,如果说家庭是人生第一课堂那么军营便是我的第二课堂。在国家的军队里,同样有“家训”。在部队在国家的军队里“家训”是“荣誉、责任、纪律”。这个“家训”首先教会我的是听从命令、服从指挥,其次是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最后是艰苦朴素、自力更生。
初到部队的我感觉到处都充满了神秘,但当新鲜感过后,不拘小节的我频频犯错。战备演练时因为我错误传达敌情,导致通报敌情错误,引发了一次“通信事故”。为此全连进行了整顿。“又不是在打仗,听错一个字有这么严重吗?”何必如此兴师动众,我不以为然。
在演练复盘分析会上,与我轻描淡写的说明情况相比,班长却就自己没有第一时间情况、缺乏敏感性分析、平时对我督导不够等几个方面问题进行细致剖析,为此次给连队抹黑自责不已。开会期间,无人责怪我因过失而损害了团队声誉,但每个人都在努力补救、积极献言。那一刻,我认识到了我们是一个集体,在这里没有自我,人人都是站轮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个人的过失就是对整体利益的损害。而一个优秀的人之所以在很多方面都很出色,不是源自他们天赋凛然,而是来自他们做人做事的态度,“以荣誉为魂,锻造钢铁连队;以责任为基,培育钢铁英才;以纪律为本,成就威武之师”。
退役后,我亦然选择复学,面对已经放下两年之久的大学课程,我已经落后其他同学很多,但同学们不仅没有看不起我反而很敬佩我,因为他们看到了特别刻苦、努力的我。有人问我,是什么给了我力量,让我如此自律。我告诉他们正是部队的锻炼培育了我吃苦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让我明白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股钻劲。
小家得家训让我“予人善良、克勤克俭、忠厚传家”。大家的家训让我“严于律己、吃苦耐劳、愈挫愈勇”。家训是我们应该时刻牢记的警钟,有了它,我们才可以立足;有了它,我们才可以生长得更茂盛;有了它,我们才能让天空变得更加美丽;让我们一起,铭记,弘扬,传承。
指导老师:苏甜甜